2012-07-10

童话故事

by 王尔冈的新浪微博
1.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this princess who had a bright and beautiful eye. yeah the other one was nearsighted and much smaller.

2.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this female dragon who had a huge dick. undoubtedly the evilest creature in fairy tales. don't tell your kids about her. unless you have a bold and horny kid.

3.
one day when the princess was sitting in her room quietly and minding her own business, the evil dragon attacked the castle and took her away!

4.
they made a cute couple. end of story.

2012-07-06

一个古典派自由分子的自白

一个古典派自由分子的自白

 

by @折花哥 2011-12-10 18:06:40

 

我爱北京,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过的不错,但是我在几年前选择离开。现在我回到北京,在这里我有亲人有朋友有生意,但是我还是找不到我与这个城市的关联,我只是这个城市的孤独过客,我按此地的规则做此地的事,这些规则与我无关。我与这个城市完全没有共生感,正如我与这个国家之间一样。

 

作为出生在特殊年代的人,儿时的动荡贫乏让我从小就有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同时无法摆脱出身、阶层、职业、金钱、地位等等来自外部世界的压迫感甚至叫精神迫害。一种叫自由的东西是我认为最终可以让我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这个思考追求抗争的过程足以致命。现在这条命就是捡来的,于是也就无所谓得失,特别是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

 

我这样的人很多,只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寻找。依照弗洛伊德的童年经历对成年心理影响的理论,我回想自己的儿时少年以及父辈祖辈所有人的经历,最后的结论是,只有离开的才是正确选择,所有留下來的,没有一个不是错,无论他们是聪明还是糊涂。过去百年于我的家族而言,唯一正确的就是我父母的历史性结合,一种于洪荒之中跨越几千里的宿命。

 

看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暂且忽略书中的数据与史实争议,我看到无数的个体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中无力抗争,生命成为最脆弱最难以保全的麻烦,活着就是灾难。在无数的生命面前,一切理想、正义都显得苍白,一切的主义都很邪恶。此后的岁月中,无论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经历了什么,都是在为历史付出代价。

 

从少年时期关注龙应台,看到她对台湾现实的愤怒批判,之后远赴德国思考,再之后反思个人与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关联,我原以为在这一切之后,她本应成为自由的捍卫者,但是让我不解的是,她站到了民主的那边,她在为台湾那点有限的民主萌芽叫好。于我而言,此生一切努力,都不过是想大声的为自由而说"不"!

 

关于我与北京这个城市,与中国这个国家之间的缺乏共生感,究其根源,在于我与此地大多数的人要的东西不一样,虽然表面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是人之所向,但是内心的恐慌与困顿才是一切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我不想被这种恐慌与困顿裹挟。你在此地的一切,都是在别人的规则下运转的,可予可取,那个规则叫民意。

 

在自由和个体权利被忽略的年代和国度里,任何的民主都不过是对他人意志的强奸,对他人权力的强占。台上的不过也是被民意裹挟的一部分,同时为了维持相对的平衡,再以强权来压制民意。当民意的诉求非理性的时候,我不认为这种强权是非正义的。从各种热衷于福利和对政府的依赖上,他们和强权是一类人。

 

关于这个政权,是民意的选择,至今也在被民意裹挟,凡打民意牌必有目的,无所谓黑白对错,也无所谓正义公平。邓公之伟大,无疑源于他留法期间受到的自由派薰陶,以一生之或隐忍或决绝,以三点存世,后无来者:白猫黑猫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争论。此三点,均为古典自由主义精髓,并结合中国现实。

 

如果你摆脱自己的阶层属性,客观看待现今这个政权的内核,就会发现邓公的衣钵得以相传。中国的政治主力,正在以极速的激进转变,忽略其间的所谓过程正义手段正义,其目的正义相当明确。让人担忧的是,从传统到过去百年的折腾,民众的左倾思想严重,于变革中承受的压力随时有可能将矛盾推向爆发的临界点。

 

以春晚为代表,这个国家的群体性滥情让人厌恶。这种集体无意识与土改、大跃进、文革没有任何的本质不同。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最早表现,就是人类对自然的畏惧而产生的图腾和宗教,并以此来绑架他人。如今这些图腾演变为民主、宪政、公平和正义。其实这些概念都是相对且演变的,都是个体权利与公共权利的妥协。

 

没有独立的权也没有独立的责,权责总是绑在一起的。自由即意味着个体权利的最大化,同时也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当权利诉求背离了责任与义务的要求时,这种诉求就是不合理的。个体权利的前提是自负其责,如果你担不起本应是你的责任,却要求别人担负你的并且视此为公平,那他人就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

 

一个好的社会机制,无论是打着什么样的旗,就是在保护个体权利的同时,由个体的自愿让渡形成公权,以公权维护各权利主体之间的稳定关系,并对相对弱势者提供帮助。这种自愿让渡与济弱扶贫,源自人类是群居动物及人类社会进化产生的人性的善良本意。如果这种善良本意被曲解被强迫被绑架,任何的制度都是扯。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自愿让渡形成的公权,也没有这样的文化土壤,强权政治是大一统的先决条件,而儒家被强权接受并应用,根本上是因为儒学为执政者提供了一个由知识分子与强权共谋而形成的稳定社会格局的道德体系。不论这个体系在细枝末节上如何被推祟,其本质上都是压制个体权利并施以道德绑架。

 

强权政治加上乌托邦幻想,让中国人很容易就接受了共产主义并将此发挥到极致,自清末改良失败后,没有一个政治团体不以此为核心,或左或右,或国或共,都一个操行。共的恶,在于抹杀个体,最先抹杀的就是个体差异,历次政治运动无不如此,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生活方式,从计划生育到高考,全民逆进化。

 

逆进化的最显性成果,就是这个国家的民众容不得差异化,所有比自己强的都是不公平的,别人有自己没有就是可以愤怒的。差异化是自然与社会进步的原因,竞争是动力,DNA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并值得尊重,趋同就是对自身的否定。因为无法正视并接受差异的存在,这个社会分化转型异常痛苦。

 

我之所以说邓公伟大,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人能躲得过,也没有人能保证不站错队。邓公提出的三点,是在全民一刀切的红色恐怖下,根据时间点不同结合现实提出来的。黑猫白猫论,是对原有阶级划分的否定,鼓励自由竞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保障了竞争和差异化的成果;而不争论则是中国一切矛盾的出路。

 

越来越多理性的人,认同我此前的一个说法,或是大家不谋而合,那就是现在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候,甚至于说是国民得以最终转变的最佳时机。经济的积累让变革有了承载压力的基础,全球化给了国家新的国际定位机会,不同国家政治体制导致的极端弊端也一一集中爆发,这些都是中国在未来可借鉴的。

 

如果你无法客观看到这个现实,就是思维和眼界的局限。我看到围脖上各种代入式思考的左派激进分子,改良还是革命似乎是二选一的必经。而在此之外,保持现状,不争论,保证经济的良性发展,以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成各阶层的分化与政治力量成长,让政治在摸索中成熟,达成相互博弈并妥协的局面才是正途。

 

强权与特权,有本质的不同,强权是政体,特权是表象。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都有特权阶层,正常社会特权阶层也同时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社会分工的差异化,对特权的宽容度甚至于代表了文明的程度,只要他没有进入你的家门没有侵犯你的权利。特权所拥有的权利,不一定是从你身上来的,但强权一定是。

 

当你感觉愤怒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分清这是对强权的愤怒还是对特权的愤怒。对于特权,不管它带着如何肮脏的原罪,没必要再去追责历史原因,历史不是一个人造就的,没有个体能为发生的一切负责。对于特权阶层中的腐朽堕落者的愤怒,也不必转化为对社会的愤怒或是一味的指向现政权,交给政治博弈去淘汰。

 

贫富差距不是最大的社会问题,以贫富差距评估一个社会制度好坏本身就是错误的左派思维,没有差距才可怕,就是我出生的年代,那个每个城市人口一个月30斤粮食半斤食用油的年代。财富到一定级别社会属性更突出,财富所有者只是代管,其个人消耗是有限的。好的制度是如何让财富成为经济发展的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是简单的消灭能量。天然的把财富视为罪恶本身就是大恶。

 

财富不是罪,掠夺者才有罪。改革成果被掠夺,被体制内外各种蛀虫掠夺,他们占有资源和财富的目的不是再生,而是捞一把就跑。比如过去十年各种技术官僚,在各行业设置各种门槛和寻租地带,垄断早已不是所有权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随着私有化国资会进一步分散,未来的反垄断不是反体制,而是反技术官僚把持市场。是什么让他们掠夺成功?是强权!

 

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民众对特权的愤怒,对强权的推祟。现阶段的民主,如果没有强大的坚定的个体自由权利意识作基础,再怎么变,也是多数人的民主暴政。在你把本应自己担负的责任交给社会或政府的时候,你同时也把你的权利交了出去,福利就是甜蜜的毒药。当大多数人无法承担责任而有赖于强权时,崩塌在即。同时,在这个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公权掌控的公共产品越多,掠夺者就越疯狂!

 

当你把目标对准强权的时候,不妨先审视一下自己,你与这个强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会让它如此强大?你是不是把本应属于你的权利义务转交给它?是否也胁迫他人转交?社会福利就是这样一个转交的过程,上访、考公务员、要求政府解决一切、鼓动对外军事对抗,所有这些都在让这个强权变得更加强大。

 

这个强权已经如此强大,大到可以绑架所有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你每一天的生活,没有哪个个人或是政治力量,有能力有胆量去强行改变这个现状。同时每个人,即便你不是强权的一部分,你是否在为它添砖加瓦?几乎这个国家的公民都没有办法摆脱它并与之对抗,唯一的办法,就是削弱它的力量。

 

如果你看明白了我前面所说的,现在你大概也想到了,在一个多数人民主暴政形成的社会里,强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每个个体都是强权的一部分,都在作恶,只是在这个食物链上的位置不同。斩断这个食物链的唯一办法,就是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每个人自负其责,做好自己,不侵犯他人,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因为与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之间缺乏共生感,我选择离开。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投奔自由世界。但是当你去了自由世界之后,你会发现你所期待的自由那里不一定有,反而是公共空间内大量的行为规则,比如低声交谈,比如一米线,不随意鸣笛,而你已经如此不适应,你想念国内的脏乱差,这时候你就会问自己为什么?

 

很多人并没有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多数人会把这个现象归为不同的价值观。今天我告诉你答案,那就是,自由是有边界的,真正的自由一定是有规则作为保障,在你享受自由的权利的时候,你也要承担权利边界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国家从来没有强调过个体权利,也就没有划定明确的权利边界,自由在此处迷失。

 

因为没有明确的划定权利边界,每个个体或组织都在最大化自己的权利,侵犯着他人的权利,不管他是处在强势还是弱势。当人性的善良本意提示他他越界了,他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包括弱势群体这一苍白可笑的理由。而道德则是人在作恶下一种本能的自我心理保护,于是以道德绑架他人,侵犯他人权利成为惯性。

 

在这种道德惯性下,没有人愿意承认甚至无法面对自己的作恶,他们一定会将自己的过失转移给外界,包括社会和体制,最常听到的就是各种不公。而你仔细去看,会发现多数不公是一种权责背离的诉求,也就是我所说的警惕一切苦逼。比这个更危险的,则是正义逼、道德逼、福利逼、本儿逼,无一不带着纳粹本质。

 

如果你能冷静看完我所有的表述,你也会和我一样绝望。如果你无法从既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里挣脱,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得不到自由,因为心灵的禁锢是无法靠外界环境改变的。化解这个强权的最根本做法,就是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权利,主动寻求个体之间的互助并形成自发公共空间,实践民主。

 

在这种自行其权、自负其责、自卫其利的过程中,你会对强权的依赖越来越少,你会发现原来强权并没有那么可怕,当你不理它,不怕它,臊着它的时候,它自己慢慢就萎钝了。同样的,当你把自己该担的责任都自己担起来的时候,你也渐渐会体会到,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r want,并接受这一客观现实。

 

我主张变革,但我不主张对抗,因为我看明白这种对抗的实质是民众自己对自己的对抗。如果我前面所说的自由与权利边界、强权与个体弃权、社会发展中的差异化现实无法被广泛接受,你所有的愤怒只能最终被各种政治势力所利用,即便你能从中分一杯羹,但别忘了那依然是抢来的,是肮脏血腥的,并将付出代价。

 

我不主张对抗,并不等同于对现有的体制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我认为应该更积极的在现有法律框架和规则下,对其进行约束与问责。之所以在现有法律框架和规则下进行,因为只有在同一规则下的博弈,或可分胜负,或可以事实反衬出规则的荒谬,由过程来推动根本的转变,胜负并不重要,目的在于对强权的削减,让它后退,并最终把它关进铁笼。

 

对于现政权的问责,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要质询其做得够不够好,而是质询其有没有必要去做!以这个思路去质询,才能把原本属于你自己的权利从公权中争取回来,公权参与的越少,后退的越多,个体的权利才越大。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博弈过程,在现阶段,你与其要求政府公开预算,不如停止各种福利要求和呼吁政府插手本应是个体承担的责任,请你不要再给强权侵犯你的理由!

 

当你为弱势群体声讨不公的时候,或许你自己才是被掠夺的那个群体中的一分子。而所谓的弱势群体或许是无法自负其责,或是权利诉求过当的群体,对这种群体的救助,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是对勤劳善良自律者的不公,是违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倒行逆施。从欧洲到美国,福利社会正在崩塌,中国为什么还要再走一遍?

 

或许有人说我冷酷,甚至于冷血,那我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冷血。卖自己的幼子,卖自己成年的女儿,对自己的后代负不起养育责任,后代只是一次冲动的性行为的结果,这样的个体才叫冷血。当他们把自己的责任不停的转嫁给社会转嫁给他人,并且对这个社会仇恨,并理所当然的认为掠夺他人是正义的时候,这样的人才叫冷血!而更可怕的冷血,是掠夺了你的权利,依附强权对你盘剥管束的那些人!而你自己,是不是恰好是其中的一员?或是帮凶?

 

免费是通往奴役之路,这么简单的道理很难吗?羊毛出在羊身上,你特么见过羊穿毛衣还是系围脖了?凡非自愿让渡形成的公权利都是不合理的。凡公权利的再分配一定是低效且不公平的。高税收源于太多人要求或需要免费,你应该对免费说NO!

 

无论任何时候,请大家记住一点,任何由政府、国家承担的责任,支付的金钱,都是由每个纳税人身上收缴的。这些责任你该不该担?这些支出你是否受益?这才是你作为一个纳税人该考虑的。而我看到的现实是,众人总是在一片愤怒与哀号中,心甘情愿给自己套上枷锁,还骄傲滴站在道德高地上往别人头上套。

 

而"人民"则是抹杀一切权利边界的黑手,是绑架他人意愿的伪概念,内函外延都不明确。人民两字,不但虚化了个体权利,也将公权利由自愿让渡转变为强行侵占。人民还抹杀了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将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冲突掩盖并利用。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所谓的人民。所以,我已明确将自己从人民中剥离出来,我可以守人民的规矩,但没人能代表我。

 

有网友知道我就是"我不折花花亦摧",<京城流氓编年史>的作者,两年多来,我一以贯之明确自己是个在乡下仰望星空的自由分子,无党无派,主张精英政治,对体制早已弃而远之,但不否认这个国家政治内核的正确方向。吃好喝好,吃喝下肚才是自己的,多出来的都是代管,来往皆过客。

 

据说哥有不少名言警句,最知名那句就是"警惕一切苦逼",接下来还得警惕道德逼,正义逼,以及一切激进分子,不管丫打的是哪面旗。左派小清新和伪自由派、民逗派人士,其实骨子里他们都是共产乌托邦信徒。民主的本意就是集体发疯,多数人主导的政治已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接受差异化,把一切留给时间。

 

我既不是五毛,也不是美分,更不是带路党,我就是我自己,我想过好我自己的日子,对得起我自己的人生,不被人利用,也不利用人。我主张自由和个体权利,唾弃一切强制公共权利及其衍生品,比如国家、民族、文化、传统、权威、道德,我判断人的问题的标准就是权责相倚。

 

跟我判断人的问题标准一样,我判断一切与人相关的社会事物的标准也是权与责,没有明确的是非黑白,没有绝对的公平正义,一切道德代入式的观点都是我BS的,也懒得参与或对话,不是一个思维维度,纯扯乎。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真理在手,我只知道能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已然是很抑郁的状态。

 

与我唾弃一切强制公共权利及其衍生品一样,我也同样远离一切极端的事物,比如奥运会,比如英雄情结,比如普世至上,以及宗教原教旨分子和科学原教旨分子。但是我不否认也不反对英雄和对一切人类极限的探索,甚至对他们深表敬意,比如极限运动、边缘科学、另类美学和艺术探索,他们让人类更认清自己。

 

我曾经答应网友,用3千字把所有的事讲一遍,串起来,说明白。此前我没有这样做,因为还没有到该说明白的时间,现在是时候了。无论你把我视为哪个阶层,这与我的视角无关,我早已试着脱离开有关这个国家的一切远远的看着它,思考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便回来我也是过客。此刻我还表达,就是不希望未来我对后代说,把这个国家忘掉。

 

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斯大林最爱的小女儿,逃离到自由世界的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美国华盛顿逝世。她在自己的自传中曾写到:"没有一个变节者是自由的"。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还是少年,几十年来我不停的拷问自己,变节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追求自由,是每个人与生而来的权利,自由才是上天赋与人类的终极幸福,为此我愿付出一切努力,绝不妥协!

 

那么你呢?

2012-06-25

“我最讨厌种族主义者和黑人。”

"我最讨厌种族主义者和黑人。"

时间:2011年5月8日
地点:杭州市网易研发中心报告厅
主讲:张立宪

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标签中,我们每个人养成的思维习惯,也都是标签化的。我今年四十三岁,前段时间和太太回顾了我们光荣伟大正确的前半生,发现就是一直在摆脱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的战斗历程。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六十年代,当年父母的心情都不太好,生活很困顿,社会不太稳定,我们一生下来,似乎脑门上就贴着几个纸条,告诉别人:你是这个社会的累赘,是大人的负担。每长大一天,都要感谢党和祖国的恩情,感谢组织的培养,生命是别人给的,不是你自己的。希望现在九零后、零零后的小朋友,不用再有这种待遇。

我生长在河北的农村,天生的标签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同时伴随着"农村户口"这样的字眼。我从小接受的教训就是要好好读书,摆脱这种身份。如果不能摆脱的话,那就只能种地——那时候连民工都还没有呢,我身上的标签就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改为"一个农民"。后来通过上大学,摆脱了这种身份,成为吃商品粮的非农业户口。毕业之后,有了工作,成为"国家干部",并伴有事业编制、专业职称、名记名编等其他标签,招摇过市,混吃混喝。

努力把自己从村里人变成县城人,再变成省会人,再变成北京人,再变成外国人。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面临这些任务。一生下来,你就要摆脱自己的身份,逃离自己的家乡,而不是说我如何认同自己的身份,享受自己的家乡。这可能是中国人的情感困境吧。我奔波了三四十年,所做的一切就是摘下一个标签,再贴上一个新的——其实是被别人给你贴上一个新的,经常过得很累,也很不爽。所以从内心来说,我是比较抗拒这种贴标签的行为的。

我们用两年时间整理修复了一套民国老课本《共和国教科书》,去年出版。上个月我在成都和读者交流的时候,有家长就问,如果我的孩子看了老课本,学会繁体字之后,对他的同学会不会说,瞧,我能认繁体字,你们不会,会不会有这种优越感?我没有想到家长会产生这种想法,那套书并没有教小朋友这样去想。事实上这种思维模式已经贯穿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了。比如给一个小孩买礼物,我们一定要提醒他,这个礼物你要好好对待哦,这可是老六叔叔花了六千块钱从美国给你买的。我们会把这个价签特别强调出来。比如我们开车拉着孩子走在大街上,看到对面的车说,你看那个车值三十万,咱们这辆车才值十三万。包括家长凑在一起聊天,基本就是你们家孩子考第几名,我们家孩子考第几名,你们家孩子在哪所小学上?哦,那是一个区重点,我们家孩子在市重点。无时无刻不在对比、算计彼此身上张贴的标签。

如果能够摆脱被张贴标签的宿命,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人性可以得到很大的解放,大家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也不致于每天都这么紧张。但是,在这个社会里,标签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耐心用很多的时间来认识一个人了,只能靠他身上贴的标签来迅速做出判断。我们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像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一样,头脑高速运转,对每一个活动图象进行计算:这个人是干什么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我应该对这个人怎么样,对那个人怎么样。包括走到单位里,看到门卫,哦,知道他是门卫;看到领导,提醒自己这是我的领导……无时无刻不在做这种思维上的训练。

我们提枫林晚,也需要使用标签,比如"杭州最好的民营书店",或"一家坚持了十五年的书店"来概括它。包括《读库》,前年我邀请德国一位出版人写稿,德国朋友不知道《读库》是什么,替我们作媒的朋友就说,它相当于"中国的《纽约客》"。德国人就明白了。天哪,这要是让《纽约客》的人知道,人家会哭死。

刚才在网易的食堂里和网易的领导聊天。他说他在面试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来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的书架,说你也看《读库》啊。他马上就把这个人给录取了。你想,这个人读《读库》,至少不是一个坏人吧。以后大家去应聘的时候学着点儿。

看,我们都需要用一种外在的、物化的东西,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标签,没你不行。

我起初给自己定的今天晚上的演讲题目,是一个反标签的主题,名字叫《"我最讨厌种族主义者和黑人"》。这句话是直接引语,大家自然能听出话里荒谬的地方。我为什么想用这个做标题呢?女作家严歌苓给我讲过她的一个故事。她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有一次回到宿舍,就对她的室友说,今天在大街上很可怕,有一个黑人对我很不礼貌,我怀疑他要抢劫我。她的室友就说,你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严歌苓问,为什么呢?室友说,你不会强调他是一个男人,或其他什么的,而是首先会说他是一个黑人。

就像标题里这种自己扇自己大嘴巴的思维,早已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一次,我在北京一家人很多的饭馆等座。旁边一家三口也在等,爸爸妈妈和儿子,儿子都是上高中的样子了,个头比爸爸还高。这个爸爸来得晚了一会儿,一到场,妈妈就勃然大怒,说瞧你爸穿的衣服这么邋遢这么丢人。把这个父亲训得五迷三道的。从这一刻开始,接下来十几分钟,一直都是这个母亲在说话,声音很大,你想不听都不行。大概的意思是,你看你那个熊样,你爸是大学教授,人家穿这个是有风度,你穿这个给我丢死人了。你真是窝囊了一辈子,当时也就是我能看上你,我嫁给你之后,为了这个家辛苦操劳,大概还有什么忠贞不贰,对别的男人都不正眼瞧什么的。你太没本事了,前些年本来能分到一套房子,也让你给弄得没分上。整整十几分钟,就充满了这些话。他们的号牌快排到了,她又问,拿优惠券了吗?这个父亲说,忘带了。她就更怒,把老公一顿暴骂,说优惠券在家里哪个鞋盒里,你快去拿。她老公就赶快走了。

现场有十几个人,都看到了这一幕。我想,大家基本都会给这个母亲贴上标签,"泼妇"。但是我们看她对自己的形容,她肯定觉得自己是含辛茹苦,又贤惠又忠诚的妻子。这就和讨厌种族主义者和黑人是一码事。

一个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可能和他实际的作为正好是相反的。就像我们看有人骂别人,总觉得他骂的就是自己,或者是一个自己想要成为而未遂的人。也有人声称自己最讨厌别人什么什么,事实上他讨厌的东西自己身上就挂着一大堆。我们不要看这个女性很让人反感,这种行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我为此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了很长时间。没错,我们确实需要贴标签,那么,怎么贴?

用句文艺点儿的话就是:当我们在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在贴什么样的标签?

我们看刚才说的这位妇女,她对自己贤妻良母的概括,估计没有多少人赞同,但是她自己非常自信,她对自己也非常满意,甚至自鸣得意。这可能就是贴标签的第一个误区。标签最好的贴法是,它的主语不应该是"我"。因为一般都是褒义词居多,没有人愿意给自己贴一些很恶心的贬义词。如果一旦主语变成我的话,听得都很假。我和大家说,站在台上的我是一个人格闪亮的人,大家听着就像一个笑话。这可能是第一个规则:标签不应该是自己给自己贴上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你看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对我却是想了很久才明白的道理。年底去一些公司串门,看他们作年终总结,充满了"我们多么了不起"、"我们在坚守"、"我们多么有理想"、"我们多么不容易",听着就很可笑,我们就尽量避免让自己这么做。

这可能是我们民族人格中很幽深的一部分,就像吴思先生说的"潜规则"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潜人格",这个人格和自我标榜的那个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也许是你一辈子都没有看清的、被遮蔽的自己,甚至自己也不愿意承认的自己,在顽强地做一些坏事,然后自己视而不见,还自鸣得意,觉得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多么有道德的人。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一切褒义词的主语尽量不要是"我",否则就是反讽。就像一个笑话里说的。一人死后,墓碑上刻着:这里长眠着某某某,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们便很奇怪:一座坟里怎么能埋俩人?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我去了趟南通。为什么去那里呢?因为有朋友向我举报,南通有一家蓝印花布厂,改革开放后恢复生产,八十年代还是当地的明星企业,利税大户。那时候原料好,工人的技法也好,做的蓝印花布特别棒。但是到新世纪后,这个厂就一蹶不振,他们的厂长在一次特别伤心的情况下,把那些染缸全部给砸了,就地掩埋。我问为什么要砸?她说当时已经开不了工了,如果不砸的话,维持染缸的费用都花不起。把染缸砸了之后,这个厂只能靠卖库存的布给工人发工资,因为已经没有生产能力了。我之所以赶过去,是因为听说这个厂再过几个月就要被拆迁。我到厂里,看到他们各种布样,大概有三百多种,就很随意地堆放在那里,估计一拆迁就当垃圾扔掉了。要是丢掉,以后再想找到当年的纹样,就不可能了。我就跟厂长说,干脆您把纹样给我,我整理出一本书,让这些东西都保留在纸上。厂长同意了。我们没有能力挽救这个厂子,但是我们有能力做一本书。

因为我不懂这些,所以就邀请了设计师宁成春老师跟我一起去采风。离开南通之后,我俩讨论这本书应该怎么做,很快取得了一致意见。这家厂叫蓝希,那么这个书就叫《蓝希印花布厂图案集》。现在都是一个讲求包装和噱头的年代,如果把书名起作《中国蓝印花布图案精华集》、《蓝印花布:皇冠上的明珠》什么的,当然更唬人。但一路上,我和宁老师就在探讨这个问题,为自己所做的产品戴一个合适的帽子,不大不小的帽子,应该这样做。叫什么"中国""传统""精华"什么的,这本书没有到这么拔高的程度,也不能代表中国整个蓝印花布的工艺。就是一个厂子,他们的工艺已经失传,工具也已经丢失,最后的三百多种纹样我们把它留下来。我们不可能赋予它更大的意义了。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讽刺那些以小见大的毛病,你可以通过一滴水看到大海,但不能看到一块砖就联想到万里长城。区区一本书,不要动辄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当然这一点在讲究噱头和包装的年代,坚持下来是很难的,并且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但是我们还是要尽量这么做。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你就很难允许自己再做这种唬人又丢人的事情。

这是我对标签问题的第二个思考:让它合适就好。不要给自己戴一个大而无当的帽子,赋予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库》是2005年创刊,2006年正式出版。在编稿子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常见但此前很少意识到有问题的句式,比如"这个可敬的老人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这个听着没什么毛病,还充满感情色彩。但是仔细想想,你为什么要说他是"可敬的"呢?能不能把"可敬的"这三个字去掉?如果你前面对这个老人的描述足够丰富的话,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这个老人是可敬的。当然也许会有另外一部分读者,通过你前面的叙述,觉得这个老人并不可敬,那么你的这个"可敬的"就是剥夺了这部分读者的意见。这是我在《读库》的编辑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想法。

从那之后,我再编稿子,基本上贯彻了这样一种编辑理念,我称为"无定语写作"。尽量不要用那么多定语、形容词,要用事实来说话,多用动词,尤其不要在形容词前头加一些程度副词,比如说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什么的,万一人民不觉得你伟大光荣正确呢?多丢人啊。这是我对标签问题的第三点思考:尽量不用形容词,不用结论性的话,把形容词用动词来代替,把事情交代清楚即可,把结论性的话留给读者。

我们给枫林晚贴标签,说这是杭州最好的民营书店,不如说这是一家在杭州坚持了十五年的书店。我想朱升华老师可能更喜欢后面这个标签。再比如说丁磊老师,我们可以管他叫IT精英,但这个字眼太俗了,叫中国首富,倒挺吓人,但是如果用一个动词,这个人马上就生动起来了,比如说"与猪同眠"。瞧,大家马上就记住了,恭喜丁磊老师养猪事业大发展。

这个简单的道理,后来就贯彻到我们的推广中了。我们基本上不再给自己定位成什么"中国的《纽约客》",或者说这是什么必读书,你不看就不是读书人;或者说2012年最值得一看的书什么的,我们就老老实实把自己做的事情汇报给大家就够了,然后,尊重读者对我们做出的判断。

最近,吴念真老师的一个故事在网上流传很广,这是《读库1201》里,他在大陆的读者见面会上讲的段子。请允许我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有一天,吴念真坐计程车,司机认出了他,很含蓄地说,导演你好,我常常想,如果哪一天碰见你,我一定要讲个故事给你听。他就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他说他大学时有个非常好的女朋友,全班都以为他们会结婚。他大学毕业后去当兵,他女朋友在外商公司做事,做得非常好。他退伍之后,女朋友说不如我们一起开一个小公司,因为她在外商公司工作过程中认识很多客户,也有很多经验。两个人就开始做。这个男人是本省人,女朋友是湖南人,她妈妈很会做饭,女朋友常带他回去,她妈妈会煮很好吃的饭给他吃。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从两个人做到十几个人。他一个客户的女儿和他一起出差去马来西亚,两人就上床了。客户知道后,一定要他负责。他也知道这是蛮大的客户,跟他女儿结婚也不错,找到一个好的太太可以少奋斗十年。本来他和女朋友的计划是做到四十岁,公司上市,他们就退休环游世界。可是梦还没有完成,他们就分手了。他女朋友很好说话,这样再讲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唯一抗议的是她妈妈,她妈妈有一天中午拿着饭菜到办公室,一进来顿时鸦雀无声。他很害怕,就站起来。她妈妈只是打他嘴巴,说,坏孩子,我不煮饭给你吃了。就一直哭着走了。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其实他跟新妻子在一起也并不快乐,最后就离婚了。他很颓废,生意乱七八糟,欠了一屁股债。台北做生意失败的人常常去开计程车,因为还是自己当老板。可是不好的是常常遇见以前的客户,还会打招呼,下车后会多给钱,他就会觉得很尴尬。后来他在机场排队,遇见的正是当年的女朋友,很商业精英的打扮。他的第一反应是把后面的牌子拿掉,因为上面有他的名字。

他女朋友上来,直接说要去台北市中心的私人医院。他就低着头,不想让她认出来。那个女的没有跟他讲话,就开始打电话。第一个电话打回家,在外国,叫她女儿不要因为妈妈不在家就不上芭蕾舞课。叫她儿子记得吃维他命丸,游泳课要上。再打一个电话是给澳洲的公司,说已经到台北了,交待要做什么事。然后打给她在伦敦的先生,说要买什么东西。最后打一个电话给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个同事,说我回来了妈妈生病要开刀,我特地回来陪她,不久就要回去,想看看你们,你们一定要带着小孩子来。然后就到了,下车。他想,还好,一路都没有认出他来。结果那个女的突然转回来,把窗户摇开。她说:我已经跟你讲过了我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变化,你连Hello都不想跟我说一声吗?讲完就走了。

大家看吴念真老师的这个故事,有什么意味在里面呢?此情可待成追忆?人生动如参与商?还是女儿当自强,负心汉活该倒霉,你老小子也有今天?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写实主义的好处是买一奉十。这句话特别有道理。读者看到一个事实,可以有若干种解读,远超过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所规定好的。

我想说的第四点是,尽量避免用态度来做标签。这又恰恰是我们的通病。咱们的教育之所以特别失败,基本上就是轮番地让学生热爱生活,对人生有信心,然后继续热爱生活,继续对人生有信心,或者轮番用特别好听的故事、心灵鸡汤给大家励志。励完志之后,他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继续用新的名人名言继续励志。我今天早上出门前,看到微博上又被大家疯狂转发的一条微博,大概的意思是:对于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很有道理,全是这样的人生格言,像报纸社论一样正确又空洞。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这种态度性的话来激励自己。但是激励自己之后又去干什么呢?找到自己航行的目标了吗?依然没有,你只是知道,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有很多年轻人给我写信。基本意思都是,你知道吗?我是多么的喜欢书,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爱书的家庭,我爸爸让我读了很多书,我爷爷带我读了很多书。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本好书。然后,就句号了。怎么做一本好书?他没有去想。他第二天再读了一本谁的传记,然后继续说我要做一本好书。即使一个学过对口专业的科班出身的学生,也没有学过,怎样才能做一本好书。

母亲节要到了,大家又在微博上疯狂转发,基本的意思是"妈妈我爱你",但是怎么爱呢?可能一百个人中,最多有两个人能够陪母亲聊五分钟的天,剩下的九十八个人继续在网上疯狂转发各种"妈妈我爱你"。这是我们从小到大教育中的误区:只是表态,但是怎么去做?没有人从技术细节上,从职业训练上去实现它。我们见的所有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的人,基本上全是这种只擅长表态的人。反过来说,我们就要尽量让自己不做这样讨厌的人。这是我想说的第四点:标签不应该是一种态度,而应该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或者是一种具体的办法。

我们的头脑中还有一个无所不在的陋习,就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化思维。据说在自然界,纯黑是找不到的。生产电器的厂商,他们的努力目标就是,如何在电视屏幕上实现百分之百的黑,永远都实现不了,永远都在追求。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基本上不是把一个人当成天使,就是魔鬼,很少想到大家事实上只是不同灰度的人。就像我们自己,不管多么自恋的人,其实都有一堆烂毛病,可为什么就要求别人毫无瑕疵,或挑出点儿毛病对方就失去了做人资格呢?我们看网上给对方冠以各种名号,基本不是贞洁牌坊,就是耻辱柱。

我们做过一本京剧画册《青衣张火丁》,许多朋友以为我是个戏迷。其实我这样看戏的严重偏科,绝对称不上是"迷",并且我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京剧的。当然这也是长大后才慢慢琢磨出来的,我们的戏剧就是最直白的二元化思维,非忠即奸。忠臣或忠臣的后代一上台,交代一下自己"满门忠烈",然后干什么都是应该的了,美女对他一见钟情投怀送抱也是天经地义。奸臣呢?脸谱上就写着"羞辱我吧,我是坏人"的字样,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坏得流脓贱得流汤,就是把他全家老少都千刀万剐,也是罪有应得。

舞台上这种夸张的善恶分明,不知不觉地被输入到我们的思维中。大家看网上每天要放多少狠话出来,包括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全是这样。那些倒台的人,瞬间就彻底贴上恶魔的标签;那些团花锦簇的人,则是完美得一点毛病都没有。

我有时候特别纳闷,那些能够用很极端的方式放出那么多狠话的人,他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甚至想,他可能就是自己口口声声要消灭的那种人。

咱们国家外交上老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生活中,有多少搁置争议的雅量?更别说"共同开发"了。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世界上有我们不喜欢、不理解的人同时存在,人家也活得有理有据的?你真有那么大权力,把你眼中的异端都给烧死吗?

只要见到那种给别人张贴高度贬义的标签的家伙,我们直接把那种标签反贴到他脸上,肯定没错。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提醒自己,再也不能这样活。

这种二元化的思维深深毒害了我们。我觉得这种毒害是致命的,让我们中国人的思维进入了一种状态: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判断一件复杂的事情;也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解决一切复杂的事情,就可怜到这种程度。也许我们与别人落后就落后在这里了: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复杂的事情。偏有很多人还很享受这个,因为它是最省事的,痛痛快快敞开骂就可以了。这是不是一种逃避?

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糟心的事儿?为什么你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有人告诉你,都是茅于轼这个卖国贼害的。多么简单直接的答案,然后呢?把这个带路党干掉就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多么简单直接的解决之道。真有许多人就信了。有人说,三年大饥荒死了三千万人;也有人说死的是一千五百万,也有人说是四千万;你就急了:你们这帮居心叵测的骗子,连个数都对不上,干脆我谁都不信。不去想一下背后的原因和结果,不去做一下基本的推论。这是我们的思维很无能的一种表现。

去年读库做了一次编辑魔鬼训练营。其间我们除了探讨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一种说法,什么叫编辑?编辑不仅仅是处理一些是非、对错很容易判断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对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对一个复杂的事情,对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的解读能力、解决能力?

原来有人问,你最讨厌什么人?我回答:我最讨厌讨厌别人的人。听起来很像绕口令,但确实如此。讨厌当然是一种权利,但太容易沦为浅薄轻佻粗暴。如今,我会说,我最怕那种正义感爆棚的人,对他们眼中的所谓"罪恶"的残忍,以及他们得势后对失败者的轻侮和玩味。

这算是标签之道的第六条吧:复杂些,再复杂些。复杂到最大的纸也容不下我们想要写的字,就自然抛弃掉动辄给人贴标签这种恶习了。回过头来再说那个饭馆门口怒斥老公的女性,我们可以很解气地暗骂一声"泼妇",但再仔细想一下,也许是这位大姐有什么抑郁症或更年期的疾病,才导致她如此发作,她的家人又如此忍受呢?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再遭遇一次"文革"那样的政治运动——我越来越觉得这是可能的,我相信,她绝对能够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老公,和家庭,比我们都要勇敢,就像她自我感动的那样。

我的主题演讲基本上就是这样,说了一些不知所云的话。我平时脑子里除了编读库之外,就是琢磨这些没有什么用的问题,今天汇报给大家。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是我十年前写的一本小书,我给大家念其中一段。因为做文字工作,我总喜欢对文字字斟句酌,琢磨其中的各种细节。有一天我和朋友探讨,对方就说,像《战争风云》这样的小说才好写。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套当年的畅销书,赫尔曼·沃克的二战史诗,分成《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两部,规模庞大,朋友却说这样的小说好写,因为冲突激烈,故事性和传奇性强。我大为点头,"没错,真正难写的,是平凡生活下暗潮涌动的潜流,寻常表情背后,彷徨无计的挣扎和刻骨铭心的忧伤。"我提到了《战争风云》中最具张力的一句话:"罗达熄了灯,像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样睡熟了。"

念这一段话,为这次杭州之行结束。大家经常感慨,如今许多人连条一百四十个字的微博都看不懂,为什么?是因为大家基本不看一百四十个字以上的书了。

我们读书为了什么?也许就是为了对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去寻找背后的复杂。有时候,读书能让我们看到那个被遮蔽的自己,被隐藏的真相。

谢谢大家。



Sent from my iPad

2012-06-21

尼日利亚骗局

来源

我们之中每个人都会收到这样的邮件:性质为诈骗邮件,对方会承诺让你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容易轻信这些邮件呢?为什么那些诈骗犯都声称自己在尼日利亚呢?最近微软的一项调查给出了答案。

详细点说,我值的就是那种,把你算进一个生意的那种邮件,对方声称会在利润中给你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成——比如说5%-10%。这种骗局一般结束于对方让你给一个帐户转很小一笔钱来"启动项目"。之后又会让你再汇一点,再汇一点,直到...骗子销声匿迹。

2012-05-03

如何应对孩子自控力差?

来源: 亲子教育网
如何应对孩子自控力差?

自控既是意志的表现,也是情绪智力的表现。情绪智力应包括5个方面: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幼儿的情绪自控能力是指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特别是对不良情绪加以调控的能力,如愤怒、烦恼等。从总体上看,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较弱,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所以外界的各种刺激都极易兴奋;难以自制。另外,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溺爱或放任,父母本身缺乏自制等,使他们也会导致幼儿自制力差。

对策:

合理的宣泄:发泄球与涂鸦墙

自控并不等于压抑,真正的自控是建立在合理宣泄的基础上的。我看到有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受了委屈,伤心地痛哭,父母说:"好孩子要坚强,不许哭。"孩子受到了老师表扬,得意地对父母笑,父母又说:"好孩子不要骄傲,多想想你的缺点。"这样的孩子很可怜,他们的情绪似乎被父母"剥夺"了。这种压抑并不是自控。情绪的自控来自于合理的宣泄。

正确的做法是:1、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东西,如哭泣、运动、诉说、在纸上乱画一阵、大声唱歌等,都是合理的宣泄方法。

2、在孩子情绪很激动的时候,不要急着和他讲道理,也不要粗暴地控制,先要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引导孩子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

在上海市闸北区安庆幼儿园一项关于"幼儿宣泄渠道"的研究中,幼儿园在活动室的附近设立了"宣泄室"。宣泄室中有自制的发泄袋、海绵玩具、发泄球、废报纸、毛绒玩具、涂鸦墙(墙面用报纸贴满)、蜡笔等等,供幼儿选择。宣泄室也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教师通过门帘上的洞观察幼儿情况。结果发现,"发泄球"和"涂鸦墙"是幼儿选择最多的和操作时间最长的发泄工具,经过这两种活动后,幼儿进行安静游戏的时间也最长。年轻父母不妨借鉴这一研究结果。例如在家里,可以专辟一个角落做成"涂鸦墙",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在上面任意涂抹。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对他进行教育。

提前预防:增强心理免疫力

幼儿情绪失控往往发生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方面,幼儿的需求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力有限,语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他们还不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要求,一旦需要不能满足时,就通过发火或痛哭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以针对有可能导致幼儿情绪失控的环境,提前做好预防。

例如,3岁的东东在玩玩具时,妈妈拉他吃饭他总是会发脾气,怎么办呢?可以在吃饭前15分钟就应该给予提醒,每隔5分钟对东东说:"马上要吃饭了,还有15分钟……10分钟……5分钟。"这样孩子在心理上有了准备,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受阻感。

又如,带孩子到商店去以前,要估计到孩子要求买玩具而哭闹,父母事先要和孩子讲好条件,只许看,不许买,不听话就不带你去。如果孩子表现好,答应他回家后给予糖果以示奖励。

提前预防能增强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提高幼儿的情绪自控能力。

明确要求VS坚持说理

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对幼儿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通过外界的要求来促进自控,如"不要乱发脾气"、"不要大吵大闹",对孩子的坏脾气绝不能迁就。

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让孩子逐渐形成评价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掌握相应的规则。有的父母总觉得和孩子讲道理是白费力气,不如直接命令,其实真正的自控恰恰来自于孩子的理解。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又不能放弃耐心说服,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掌握一套评价自己行为的规则,达到真正的自控。情绪自控DIY

策略一:注意力转移法 。在孩子情绪不良时,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例如,当孩子心里感到难过时,你可以引导他:"难过时可以找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来做。你现在愿意看看电视还是出去玩玩沙子?"引导孩子在两种选择中挑选一种,在挑选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也就得到了转移。

策略二:延迟满足法 。当幼儿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烦恼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产生积极的思维: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自己的需要过一会儿也会获得满足的。例如,一个幼儿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在放弃时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现在让给他玩,自己过会儿就可以轮到了。"

策略三:自我意念控制法 。鼓励幼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让幼儿在愤怒时默数"1、2、3……"或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从而避免冲动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父母本身要为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许多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父母没有自控能力。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有情绪障碍的孩子背后,都隐藏着父母的一些心理问题。试想,一个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拿孩子出气的父母,怎么可能让孩子学会自控呢?

2012-04-19

第八百一十四篇?泰坦尼克

来源 马未都

    一百年前的今天,号称永不沉没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首航途中不幸撞上了北大西洋漂浮的冰山,在深夜里挣扎了两个多小时后,巨轮带着1517人葬身海底,这条当时震惊世界的头号新闻,余波震荡至今。

    十多年前的电影《泰坦尼克》感动了多少痴情的男女,让多少观众在影院热泪滚滚;今天3D版的《泰坦尼克》卷土重来,依然可以赚新老观众毫不吝惜的眼泪,观众会为男女主角伟大的爱情而心动,从内心与他们同唱《我心依旧》。

    泰坦尼克沉船是真实版的生死抉择的故事,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豪华的故事,卡梅隆用多少个亿的美元打造的故事,除男女主角虚构,其它所有感人的细节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忠实地履行一个船长的职责,与船同在,而前些日子那艘搁浅倾覆的意大利邮轮,船长逃得比谁都快,还振振有词;西多尔·斯特劳斯与妻子艾达一同沉入大海,当时妻子本可以登上救生艇,但她留下来与丈夫一同面对死亡,她说:"你去的地方,我也去。"今天我们上哪儿去找这样的爱情?哈利·魏登纳出身豪门,但他与父亲没有逃生,让母亲与女仆登艇,他与父亲与男仆一同赴难;今天的等级观念这事可能吗?遇难时邮轮上最富有的人是约翰·阿斯德,当时他个人资产已达一亿美元,不仅是船上最富有的人,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他让怀孕的妻子登艇,自己绅士地坐在甲板上,等待死亡来临;这样感人的事情那天还发生了许多,只是我们今天无从知晓。

    我们知道的是,那天不知谁先说的:让妇女与儿童先走!所有听见这句话的男人不论贫富,都显示了绅士的风度,都放射出人性的光芒,而今天,我们到哪儿才能听见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到哪儿才能看见这耀眼而动人心魄的光芒呢?

                                                                      2012-4-15夜

===========

我知道,在电影院散场的时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906064/

2012-04-15

出租车司机

开头五分钟静默无语,结果车开到了威海路附近,因为夜间养护的关系,成都南路整个高架线都封闭掉了,于是爷叔就从这里开始了赋比兴:

"错伊拉妈逼,又养护,就是世博会的关系,那帮众牲搞了个高架桥玻璃,玻璃只头,天天养护天天擦玻璃,哪里有那么多玻璃好擦,路又不用天天修的,都是帮众牲想出来的主意!老百姓死活他们不会管的呀!拿纳税人的钱瞎乌搞!"

"现在报纸上的东西都是假的!天天呼吁什么要相信阿拉要支持阿拉,这个就说明没有人支持他们,懂的呀!其实都是政治斗争,什么经济案件杀人案件都是假的,他们要侬上就上要侬下就下,随便帮侬戴顶帽子不是随时随地的事情啊?都是假的,就是在争皇帝做!所以说报纸上的信息都是假的,老百姓已经都看透了,看穿了,看淡了!"

"BX来只逼样自噶伐好,没事体帮XJ平抢撒皇帝位置啦,现在不是照样被弄下来了?太子D内部要斗的呀,这帮逼样么也六七十岁快了,现在三四十岁的人都跳出来了,哦大家的爷老头子级别都差不多的凭撒侬可以拿钱多我就拿钱少啊?册那,看不透,位置坐得不一样么拿钱是不一样的!斗啊!"

"CL宇么也是这样下来的呀!册那!连老江都保不住了,只好把他弄下来,你说对伐!随便看看就有数了,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就把他一个人弄下来,H正撒事体都晤么?SB基金这么大的事情,H正会不晓得的啊?听伊放屁!哦,你爸爸买了一部宝马车,买了一年天天开,有人来调查了,结果你说哎哟我不晓得我爸爸买宝马的呀,可能伐啦?!所以说就是要弄你,随时随地就弄下来,他什么事情都没的,也可以把你弄下来!"

说到以上这里,爷叔突然话锋一转,问我:"小姑娘,是去朋友家白相太晚了对伐?你们搓麻将啦?"

完全不明白上一秒的良Yu跟下一秒的搓麻将的我有撒关系,我回答他说"没有,我不会搓麻将"(这是我跟他说的第二还是第三句话我忘记了),于是爷叔又开启了新篇章。

"现在的棋牌室哦!一条马路上三四间,横行横是,而且去搓麻将的还伐是女拧多,居然是男拧多!册那,一杯茶一泡,晃发晃发就到棋牌室去,乌烟瘴气搓一天!伊拉妈!越是低级的人越是要去搓麻将,女拧搓搓么也算了,结果男拧也去搓!班么不上的,低保吃吃,一天到夜游手好闲,袋袋里摸不出几个板板,穷得像脱底棺材一样,还是去搓!"

"我这世人生最看不起混棋牌室的男拧!娘额冬菜,穷得来叮当响,要钱么摸不出的,还要靠女拧养,家里女拧退休了,协保了,还要到超市里去做做做,以前么是1280,现在1450,就一千多块钱,不要太辛苦哦!做做做做,回来还要烧饭给男拧吃,日子苦透苦透!侬讲阿是啊?嫁给这种男拧是不是苦透苦透?"

"越是素质推板的人越喜欢混棋牌室!这种逼样最腻心了,班也不上,不晓得整天混点什么,香烟么抽得来得好,我天天上班的人哦,香烟还没他们抽得好!这种人么借钱也不会还的,借的时候交侬爷叔,别传面孔,两手一摊:我么钞票的!错伊拉妈逼,我以前的小学同学都是这种人,我帮他们都翻特了。小姑娘侬身边有这种人伐?册那这种人养出来的小孩成绩也不会好的,爷娘棋牌室混混,家里不管的,小人成绩会好伐侬讲?!也是枪毙鬼面孔呀!"

"女拧搓麻将么关系,早上家里事情做好,下半天弄两圈小麻将,天经地义对伐?男拧搓死脱的麻将!我跟我老太婆说了,叫她退休之后没事体就去弄点小麻将搓搓,她还不要去,天天在家里做事情。噶小的地方有撒事体好做啦?天天在家里看电视,要看成老年痴呆的。你说怪伐,有种人就是不要上班,要搓麻将,有种人就是不要白相。"

"小姑娘,搓麻将的男拧不要寻啊,苦透苦透!"(听到这里我好想吐槽说爷叔侬是不是被搓麻将的男拧摸过屁股啊……)

就在我不敢吱声的奇怪的气氛下,爷叔晃动着自然卷又秃顶的脑门,口沫横飞了一路,讲着讲着,最后的高潮来了。

在一个十字路口,爷叔突然油门一支,嗓门一提,我吓得菊花一紧:"册那,dang忒坏了,就闯他们一个红灯!!!!!!!!!!"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这到底有什么关系啦侬是要吓死人啊爷叔还是说侬之前的一路都在为闯这个红灯做铺垫啦!!!!!!!!!!!!!!!!!!


2012-04-04

工作输给机器人以后……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3月25日)

在《超级魔鬼经济学》这本畅销书中,作者非常庆幸,同时又非常得意地讲了一个关于马车的故事。今天反感汽车尾气的人可能会认为马车这种纯天然的交通工具更环保一点,但历史上马车其实是个环境灾难。在没有汽车的时代,马车是城市交通的主力,越是发达的城市就越需要马车。然而跟机器相比,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所以马车其实很容易失控。不但如此,如果一匹马垮倒在街头,通常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当场杀死,然后要等它的尸体腐烂以后才能被切块清除。这一切都使得马车造成的交通堵塞比今天汽车要严重得多。这还不算马粪!纽约市曾在1898年召开国际会议研究马粪问题,结论是根本没办法。

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汽车和电车出来彻底解决了马车带来的所有问题。所以魔鬼经济学家乐观地告诉我们,也许将来会有新的技术出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诸多危机。

他们说的一点不错。在这本书出版不到三年之后,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说,至少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将会再一次被新技术解决。然而这并不是本文想说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品味马车故事还有另外一个角度。20世纪初那个马车时代,纽约市大约有20万匹马,相当于每17个人一匹马。这些马后来都哪里去了?

被淘汰了。马,是汽车这种新技术的牺牲品。现在又有一种新技术,叫做自动行驶汽车。而司机,将是这种新技术的牺牲品。

2009年之前,像电影《我,机器人》里那样会完全自动行驶的汽车还是科幻范畴。那时候最先进的智能汽车或者需要在路边安装特定的感应器,或者只能愚蠢地以车队的形式跟随前面一辆有人驾驶的车。然而2010年,纽约时报突然报道说 Google 正在测试一种真正的自动驾驶系统,这套系统被安装在普通的丰田Prius上,使用摄像头探测周围环境,在加州的大街小巷行走自如。这样的进步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然而根据《连线》的最新报道,这套系统已经做成了。

这些车可以在任何路况行驶,可以达到120公里的时速,可以识别交通信号,智能跟踪判断路上其它车辆和想要穿越马路的行人,并以每秒20次的频率预测这些物体未来的位置。如果临道有辆车开得不好,智能车甚至知道怎么躲避它。《连线》说,跟人类司机相比,智能车"能注意到更多信息,能对紧急情况做出更快反应,能对付更复杂的路线。它从不惊慌。它从不愤怒。它甚至从不眨眼。"我记得之前曾有报道,在整个超过20万公里的测试中,这些智能车只出过一次轻微事故,而且还是人类司机代驾造成的。

一言以蔽之,自动驾驶系统不但能够取代人类司机,而且应该取代人类司机。鉴于高达93%的碰撞事故都是人的原因导致,采用智能车可以大大减少交通事故。不但如此,既然人工智能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汽车,公路上两辆车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在高速状态下保持得更近,从而大大缓解交通拥挤。也许十年之后人们会发现让人开车是一件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 — 用Google自动驾驶项目的负责人话说,"The fact that you are still driving is a bug, not a feature.(你仍在开车这件事是个错误,而不是功能)"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意味着什么。这远远不仅仅是我们可以在路上睡觉或者发短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出租车将会大行其道。结合手机应用和定位系统,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到车。而且更智能化的打车系统还允许乘客顺路的情况下拼车。这样的效果就是车的"空载率"(也就是无效驾驶的比例,比如说把车开会家或者开到停车场)将会下降。这样完成同样的运载,公路上将会有更少的汽车。私家车有可能会大大减少。

但这还意味着而出租车司机将会成为历史。作为消费者,我们欢迎这个变化,因为打车贵就贵在司机,想想租车有多便宜就知道。可是那些出租车司机,那些公共汽车司机,那些跑长途运输的卡车司机,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的职业将会像马一样被技术进步所淘汰。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思想。十多年前我们发个传呼,得打电话到寻呼台,然后会有一个真人接听你的电话并帮你发。而现在我们直接发手机短信,那么寻呼员就被淘汰。我们曾经必须去银行取钱,而现在满大街都是ATM,银行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窗口服务员。这些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技术进步淘汰旧职业的同时也在创造新职业。比如说,30年前中国根本就没有"程序员"这个现在相当普遍的职业。

但是这一轮进步和淘汰不像以往那么简单。在MIT的两个经济学家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的新书《与机器竞赛》(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作者提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不但即将,而且正在导致大规模失业。

人们曾经认为开车是一个不可能被计算机掌握的技能,然而现在Google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开得更好。翻译将是另一个濒危职业,因为2011年Lionbridge和IBM联合推出的一个叫做 GeoFluent 的技术已经可以对网络聊天信息进行非常准确的实时翻译(包括中文!),至少对商业应用来说,自动翻译已经成熟了。与此同时,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对人类语言知识的分析已经到了可以在传统提问游戏电视节目Jeopardy!中击败人类选手的程度。所有这些进步都是基于模式识别和复杂信息交流这两个基本技术的突破。如果你用过新iPhone中的Siri,你应该对这种技术已经有所体会。

所以现在就不仅仅是司机和接线员的问题了,传统上的"高端"职业也会被淘汰。美国一个放射科医师需要十三年的专业训练,他可以拿到超过30万美元的高年薪,可是现在最新的模式识别软件可以做绝大多数他能做的事情,所需花费不到百分之一。打大的商业官司,往往需要雇佣一整个团队的律师去分析有时候高达上百万份相关文件,花费上百万美元。而2011年纽约时报报道,现在这些事情都可以让一个叫做Blackstone Discovery的软件去做,它使得一个律师可以完成以前500个律师的工作,而且对比表明人类律师的准确率只有它的60%。

使用美国的经济数据,技术进步减少就业这个事实是可以观测到的。最明显的事实就是经济在增长,而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却在不增反退。如果只看GDP的话,甚至可以说经济衰退早在2009年6月就结束了,此后连续7个季度的GDP增长率是2.6%,这已经达到过去30年平均增长率的75%。现在美国公司利润是在历史最高水平。到2010年,公司在设备和软件上的投资水平已经恢复到了历史顶点的95%。可是现在美国失业率却仍然保持在9.1%。可以说与二十世纪初经济大萧条后的恢复相比,现在的经济恢复唯一欠缺的就是就业。

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是提高生产率,也就是每个工人每小时能够创造的产值,而不是就业人数的增加。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状况就是,财富是被少数人通过操纵资本、机器设备和软件创造出来。十九世纪大部分时间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每年1%,而过去十年则是2.5%,2010年更达到了4%。为什么现在生产率提高这么快?经济学家们的意见相当一致:这是因为IT。是自动化在提高生产率。

而以技术为驱动的经济增长,受益者不是普通人。按经济学家Ed Woff的计算,美国从1983年到2009年所增加的全部财富,都被只占人口比例20%的富人拿走了。而且这还不够,富人顺便还拿走了一部分原本普通人的财富,以至于剩下这80%的人的总财富是减少的。过去十年美国工作年龄家庭的收入中位数,从六万多美元下降到了五万五千美元。富人并没有使用什么阴谋诡计进行强行掠夺,他们的方法甚至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生产率提高了,根本不需要花钱请那么多人来工作,机器就可以干这些事情 — 而机器在我手里。

IT是一个只需要很少的人就能创造很大财富的技术。现在人人都在谈论Facebook上市,有人对它估值一千亿美元,可是这个公司总只有3000个员工。Twitter只有300人。维基百科只有57人。这些人可能还没有垄断全球信息市场,比如中国就需要有自己的Facebook,有自己的微博,有自己的百科。我不知道这些中国公司能多雇佣多少人,但是不管怎么算,我们都不需要一百个能贴大头贴的社交网站。可以说,这些加起来最多几万人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人的上网需求。也许有成百上千倍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去Facebook工作,但这个世界可能根本不需要把程序员总数再增加十倍。

《与机器竞赛》这本书指出,在于机器进行的这场比赛中,有三类赢家和三类输家。高技术工人将是赢家,而低学历者将是输家,因为机器人将会迅速取代他们的工作。但是这里的"高技术"其实已经不好定义,传统上我们认为律师和放射科医生属于高技术,而现在他们也将被取代。在这个问题上诺贝尔奖得主Paul Krugman有一个更悲观的看法,他在一篇博客中写到,在IT技术的冲击下,也许更多的高等教育已经意义不大 — 统计表明过去十几年大学学位给人带来的工资附加值已经不增长了。

超级明星是赢家,第二名及其他所有人都是输家。刘翔最火的时候,所有要用到体育明星的广告都想找刘翔。对比之下,也许史冬鹏的速度可以达到刘翔的99%,但他能接到的广告个数?0。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把超级明星生产的产品无限放大,把普通市场变成胜者通吃的市场。

资本是赢家,劳动者是输家。在劳资市场上,资方的议价能力被显著增强。统计表明经济衰退以来企业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的投资增长了26%,而人力成本却根本没有增长。美国商务部统计,现在企业利润占GDP比重正处在五十年来最高点,而与此同时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和各种补贴则是五十年来最低点。

此书两位作者很想给读者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他们提出了一点建议。首先,现在人工智能的长项是模式识别这样相对比较重复的工作,而机器还不擅长的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感和创造性。对此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点艺术,学点创新,学点领导力,学点企业家精神。其次,与其跟机器竞争,不如带着机器一起跟别人竞争,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利用机器的人。最后,既然第二名没有意义,我们可以开辟各种细分市场,在一个新的小领域内当第一名。这其实是个"不占一帅就占一怪"的策略,也许足球踢不好的人应该改踢室内足球?

Thomas Friedman显然特别支持这些建议。他在今年一月份的一篇专栏中说,Average is Over,普通已经没戏了。在人工智能的代,那些拥有普通的技能,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生活的普通人,必将被自动化淘汰 — 就算人工智能还不能淘汰你,中国工人也会淘汰你。可是怎么才能让一个普通人变得不普通?Friedman肯定没读过前面Krugman的博客,因为他给的答案是上大学。

其实以上这些建议根本解决不了就业危机。世界任何时候都不需要一亿个电影演员,或者三亿个科学家,或者十五亿个企业家。每次我去剃头,遇到的理发师都爱调侃我头发怎么这么密。我经常对自己说好好享受理发师的抱怨吧,也许将来她们都会被不说话的机器人取代。可是到时候这些理发师怎么办呢?也许其中有人会成为专门为我这种头大加头发密集者的细分市场设计发型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能赚到钱么?

就算是对那些排在社会前面20%的人,那些跑赢了机器的人来说,高失业率也是个坏消息。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亨利福特二世领着汽车公会主席参观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厂。福特自得地跟工会主席开玩笑:"你打算怎么让这些机器人给你交会费呢?"是啊,你们不是罢工么,你们不是要高工资高福利么?这回我全换机器人你还能怎么办?但工会主席毫不迟疑:"你打算怎么让它们买汽车呢?"如果80%的人都没钱,你们20%的生产力再强也没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就是廉价劳动力。这种说法等于说中国在跟人工智能竞争。如果这就是中国的经济模式,那么本文要说的就是中国即将输给机器人。事实上,富士康正在用机器人取代工人。现在富士康已经有一万个机器人,明年将增加到三十万个,三年内将增加到一百万个。这些机器人每台的成本是14万元,它们24小时不间断工作,而且绝对不会自杀。郭台铭说:"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他没说到底有百分之几的工人可以变成工程师。其实富士康的工会主席 — 如果富士康真有工会的话 — 也可以问问郭台铭他打算把机器人生产出来的iPhone卖给谁。

有句谚语说如果马有投票权,世界上不会有汽车。而事实是就算马有投票权,它们还是会被汽车淘汰。生产力进步不可违。现在这个过程中的大失业,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威胁。纵观最近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管是本书,Krugman,Friedman还是《经济学人》的评论,结论基本上都可以用"此题无解"来概括。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缺陷。也许马克思说的是对的:世界上的总工资买不起世界上的总产品。也许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工智能的朋友。

2012-04-03

黑镜子

来源

看完BBC拍的3集迷你系列剧《黑镜子》,有点小想法。我觉得这3个故事说的是一件事,那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人类多年进化得来的常识就快要全面失灵了,赶紧与时俱进,更新一下自己脑袋里的软件吧。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信息的传播方式。人类历史上,信息的传播从来就不是自由的。过去是家长和酋长控制着信息的传播,再后来是学者和国王,即使发展到所谓的"民主"社会,信息也不是自由传播的,必须经过编辑和记者的选择和过滤。直到人类进入了Facebook和Youtube的时代,信息才真正具备了自由传播的条件。这个改变和人类的觉悟,或者政治体制的改进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IT技术人员的功劳。是他们彻底改变了信息发布和复制的模式,尽可能地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节点,这样一来,信息就完全按照Meme的传播规律来进行了。不知道Meme的可以去网上搜搜,简单来说,在Meme的世界里,一条信息传播的广度和该信息的所谓"好坏"或者"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唯一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信息的"可传播度",所以越是耸人听闻的消息传播得越广,民粹主义思想代替了共产主义思想,在Meme的世界里大放光芒。

其实我们曾经面临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当一个社会从专制到民主过渡的时候,其人民必然经历一次信息革命所带来的冲击。这方面一个被说了很多回的案例就是色情信息的泛滥对人类性行为模式的影响。还有一个隐形的案例就是对负面信息的解读,过去报纸上看不到负面信息,所以当国人面对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负面信息时,很容易觉得这个社会在变坏。

还有,微博的出现也改变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大脑习惯于把任何直接针对自己的反对意见当真,尤其是这样的反对意见"貌似"被公开了之后,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没面子,立刻要去回击对方。可其实仔细想想你就会知道,微博上那些ID,尤其是没有经过认证的ID背后,很可能都是一些你在日常生活中永远碰不到,碰到了也会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的异类,微博用一种特殊方式把他们拉进了你的私人生活,如果你心理上没有准备好,必然会感到纠结。

所以我的建议是:忘记那些骂人的ID,把他们当做一块块浮云,这对你的人生没任何影响,Trust Me。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信息的消费方式。其实如果你把这个故事里的自行车换成"普通工作",把那个Merits换成"钞票",把那个电视秀换成"挣钱多的工作",你会发现这样的故事天天在身边上演着,而你也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我老是听见有人抱怨信息社会让人们忽视了真实的世界,影响了人际关系,让现代人成为宅男(女),远离大自然等等等等。这样的抱怨常见于老一辈对下一代,老师对学生,60后对90后,抱怨的对象不外乎是互联网、游戏机和饭局上的微博泛滥等等。其实这样的抱怨在电视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有了,看电视长大的这代人忘记了自己当初是怎么过来的。

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所谓"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别。我们似乎总认为虚拟的要比真实的低一个档次,一个刚刚打通关的孩子的高兴劲往往会被家长认为低于登山到顶峰时的幸福程度,因为前者是虚拟世界,低人一等。这个看法在某些前提下是对的,比如登山让人身体健康,活的更久等等。但从本质上讲,快乐是发生在人脑子里的一种生化反应,两种快乐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信息时代让人们更容易获得快乐,这就是老一代们看不惯的原因所在吧。其实,当初唱片和电视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同样让快乐的获取变得容易了许多,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看法。

还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那就是信息时代让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罗大佑唱到: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大家见面越来越少。不知道他写这句歌词的时候台湾的朋友们是因为能打电话而不再见面,还是因为工作太忙。如果只是前者,那我觉得还好嘛。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信息的利用方式。这集的故事有点过于科幻,我敢说我这辈子是不会看到这种事情有成真的那一天。但我在上一篇博客(谁敢欺负咱俩?)里写过,这样的思路其实已经有了,而且已经在一些领域获得了实际应用。

其实,这个故事的简化版也已经在生活中上演了。某某爆出奸情,肯定会有很多人去翻他/她的微博,试图寻找蛛丝马迹。这样的事情以前也有,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得如此容易。所以过去的案例只发生在大案要案上,而现在则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所以,写微博的时候你要做好准备,你写下的每一句话,留下的每一句留言都可以在未来的某天成为呈堂公证,被人翻出来炒作,嘿嘿。

2012-03-08

黑木耳和女屌丝的区别


关于吃。。。。。。

黑木耳:哎呀,我吃得好饱啊,你看肚子都圆了。
高帅富:晚上我们做点让你肚子会更大的事情好不好?
黑木耳:讨厌,你坏死了。

黑木耳:哎呀,我吃得好饱啊,你看肚子都圆了。
男屌丝:不会啊,你的身材看上去还是很好啊。
黑木耳:呵呵呵

女屌丝:哎呀,我吃得好饱啊,你看肚子都圆了。
高帅富:呵呵呵
女屌丝:高帅富对我笑了,好开心。

女屌丝:哎呀,我吃得好饱啊,你看肚子都圆了。
男屌丝:猪一样了还吃那么多!
女屌丝:关你屁事!

关于穿。。。。。。

黑木耳:我这件衣服好看吗?
高帅富:很适合你的气质啊,刷卡买了,一会去楼上的Prada再给你配一条裙子。
黑木耳:你真好。

黑木耳:我这件衣服好看吗?
男屌丝:流口水。。。
黑木耳:傻逼。

女屌丝:我这件衣服好看吗?
高帅富:呵呵呵
女屌丝:高帅富对我笑了,好开心。

女屌丝:我这件衣服好看吗?
男屌丝:有点小了吧,和你那件白色的有什么区别?
女屌丝:qnmlgb!

关于住。。。。。。

黑木耳:宿舍晚上烦死了,那几个女屌丝真吵。
高帅富:搬出来好了,我给你在对面的小区租一套三居室好了。
黑木耳:终于可以摆脱那几个女屌丝了,再一起住下去,也要张得和她们一样丑了。

黑木耳:宿舍晚上烦死了,那几个女屌丝真吵。
男屌丝:哎呀,你不要这样啊,注意同学的关系团结,都是一个宿舍的,彼此大度一点,巴拉巴拉巴。
黑木耳:你比她们还吵。

女屌丝:宿舍晚上烦死了,那几个女屌丝真吵。
高帅富:呵呵呵
女屌丝:高帅富对我笑了,好开心。

女屌丝:宿舍晚上烦死了,那几个女屌丝真吵。
男屌丝:还说别人是屌丝,你不也是一个女屌?
女屌丝:cnmlgb!你个负分男屌闭嘴!

关于行。。。。。。

黑木耳:高跟鞋走得脚好疼啊!
高帅富:早说了我开车来你不愿意,我背你吧。
黑木耳:(*^__^*) 嘻嘻,恩。

黑木耳:高跟鞋走得脚好疼啊!
男屌丝:那我背你吧?
黑木耳:不用了,我打车走。

女屌丝:高跟鞋走得脚好疼啊!
高帅富:呵呵呵
女屌丝:高帅富对我笑了,好开心。

女屌丝:高跟鞋走得脚好疼啊!
男屌丝:我擦,这鞋什么牌子的,这么结实?
女屌丝:wcnmlgb!

关于学习。。。。。。

黑木耳:这次英语没考好。
高帅富:假期咱去欧洲,在那玩一个月,不信英语还会不好。
黑木耳:嗯。

黑木耳:这次英语没考好。
男屌丝:英语学不好怎么行,英语可是很重要的,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复习吧。
黑木耳:不用了,我自己在宿舍背单词就行。

女屌丝:这次英语没考好。
高帅富:呵呵呵
女屌丝:高帅富对我笑了,好开心。

女屌丝:这次英语没考好。
男屌丝:你要拿出吃和看帅哥的一半毅力你早就学好了。
女屌丝:cnmlgbd!你要拿出每天晚上对着女神照片撸管的一半毅力你早就毕业了!

关于工作。。。。。。

黑木耳:烦死了,工作真难找!
高帅富:那就别找了,去我家的公司好了,不想上班在家呆着,我养你。
黑木耳:嘿嘿,好。

黑木耳:烦死了,工作真难找!
男屌丝:坚持就是胜利,不要气馁。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创业啊!
黑木耳:呵呵呵

女屌丝:烦死了,工作真难找!
高帅富:呵呵呵
女屌丝:高帅富对我笑了,我好开心。

女屌丝:烦死了,工作真难找!
男屌丝:你去整个容,工作就好找了。
女屌丝:整容容易,但这增高手术你想好怎么做了吗?

关于xxoo。。。。。。

高帅富:舒服吗?
黑木耳:啊哦啊哦啊啊啊哦哦……
高帅富:我要出来了。
黑木耳:啊啊啊啊啊!受不了了! 啊啊! 别停啊!
高帅富:还要吗?
黑木耳:老公你好棒!老公人家还要!

男屌丝:舒服吗?
黑木耳:还行。
男屌丝:我要出来了。
黑木耳:哦。
男屌丝:还要吗?
黑木耳:再说吧。

女屌丝:啊哦啊哦啊哦啊哦,你好棒!
高帅富:呵呵呵
女屌丝:唉!你怎么射都不说一声,都射人家里面了!
高帅富:呵呵呵
。。。。
女屌丝:你这就走啊。。。唉,穿衣服比脱衣服还快!

女屌丝:你进来了吗?
男屌丝:我都进去两分钟了!
女屌丝:诶,你去哪里?
男屌丝:我已经完事了啊!
女屌丝:哦,是哦,三分钟了,我泡的方便面应该可以吃了。
男屌丝:来,分我一半。
女屌丝:你应该去吃伟哥,泡面又不治早泄,你个秒射男!
男屌丝:wcnmlgb!!!

————
一路看下去,女屌丝男屌丝好配哦有木有!真爱包邮!